占地400平方米、層高接近9米,這樣一處化工實驗室就成了劉正東他們的劇場。
來源 | 四川日報
記者 | 吳夢琳
疫情給戲劇演出行業(yè)帶來了不小的影響,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,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內容來取勝。
8月11日,成都下著大雨,記者來到位于成都東三環(huán)內一處偏僻工廠里的化工場實驗藝術空間,如果不是門口貼著的各式戲劇海報,很難發(fā)現,這里是一個劇場。開放一年多,化工場已成為成都乃至全國業(yè)內都認可的一個獨立戲劇的大本營。
之前的那個周末,來自武漢的實驗狂響戲劇工作室在這里演出3場先鋒戲劇《哈姆雷特》,大獲好評!斑有很多人聯系我們,但已經沒有檔期了,現在手頭還有6部劇,一直到年底,全部都排得滿滿的了!被鰟(chuàng)始人劉正東告訴記者。
在不少劇團線下演出大受沖擊之時,這個戲劇空間卻忙得不可開交。在劉正東看來,疫情給戲劇演出行業(yè)帶來了不小的影響,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,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內容取勝。
劇院依然緊閉著,對于大部分選擇咬牙堅持重新開演的劇目來說,現在的日子依舊不好過。作為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(fā)揚地,百老匯也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,“關門”到“繼續(xù)停演”,背后的種種決策與應對,再到國內劇院的“開”還是“不開”,于整個演藝行業(yè)來看,值得我們一同來探討。
來源 |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
作者 | 夏雨塵
1
廢舊工廠變身劇場,做自己喜愛的戲劇
之所以取名為化工場,是因為這里過去是一個化工廠。學習音樂出身的劉正東,在戲劇演出行業(yè)浸潤十年,看到國外有很多獨立戲劇演出的小型空間,也想要找一個地方,做自己喜愛的戲劇。幾經周折,機緣巧合下,找到這個廢棄化工廠,“占地400平方米、層高接近9米,完全符合自己對劇場的需求!
劉正東對廠房進行了簡單改造,不同于其他劇場,這里沒有固定的舞臺和觀眾席,而是擺放著許多腳手架、鐵桶、鐵箱子等,每一場演出都是就地取材,臨時搭建,完全打破了傳統(tǒng)意義上舞臺和觀眾的界限。
2019年1月,化工場正式對外開放,沒有過多的宣傳推廣,憑借著足夠的獨特性和充分的自主性,很快吸引來許多劇團或者獨立戲劇人,不僅有本地的,還有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地的。之后,劉正東對化工場的定位也發(fā)生了變化,“這里不僅僅是一個演出場所,也要成為一個獨立戲劇的孵化中心。”
“我們現在已經組建起了一個完整的專業(yè)幕后團隊,共有30多人,包括舞美、音樂、燈光、服飾、化妝等。”劉正東說,戲劇導演只需要帶著劇本過來,其他幕后工作他們都可以幫忙完成。
每一場演出,演員都會對外招募。劉正東坦言,化工場支付給演員的報酬在業(yè)內相對來說是很低的,但每一次都會有很多人來報名,還有專門從新疆及武漢、蘭州趕來的。
劇院依然緊閉著,對于大部分選擇咬牙堅持重新開演的劇目來說,現在的日子依舊不好過。作為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(fā)揚地,百老匯也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,“關門”到“繼續(xù)停演”,背后的種種決策與應對,再到國內劇院的“開”還是“不開”,于整個演藝行業(yè)來看,值得我們一同來探討。
來源 |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
作者 | 夏雨塵
2
逆勢擴張,底氣源于對創(chuàng)作內容的自信
“成都戲劇演出行業(yè)的活躍程度,在國內來說僅次于北京和上海。”劉正東說,一方面由于這里高校眾多,戲劇活動開展頻繁,培養(yǎng)了不少獨立戲劇人﹔另一方面,由于成都戲劇演出行業(yè)的繁榮,越來越多省外國外的戲劇人來到成都。
成都市場對于獨立戲劇的接受程度,并不亞于北京和上海。目前,化工場所有的收入幾乎都靠門票,一張票一般是100元,但每一場演出基本能夠實現盈利,放眼全國,能夠做到這樣的不多見。
“3月27日,我們舉行了疫情后首場演出,在屋頂上舉行了一場天空音樂會,門票基本售罄!眲⒄龞|說,為了支持獨立戲劇人,化工場發(fā)起了藝術家駐留——“化合”計劃,面向國內戲劇藝術家征集作品,藝術家負責創(chuàng)作,化工場負責其余幕后制作及運營,共同打造精品戲劇。
“我們收到了20多個劇本,經過篩選,選擇了2個。”劉正東說,此前,第一部《羊的詩》已經圓滿落幕,第二部作品預計9月開始排練,年底演出。
除了化工場劇目演出已經排到年底,劉正東和團隊還在籌備第二個空間,選址在寬窄巷子的一個舊車庫,有望這個月底對外開放。這里將戲劇表演與咖啡廳相結合,更像是一個戲劇主題的綜合休閑地。按照他們的計劃,今年內還將開放第三個空間,嘗試更多戲劇與其他業(yè)態(tài)的結合。
在戲劇演出行業(yè)備受沖擊之下,卻還要逆勢擴張,劉正東還是很有信心,這份底氣來源于對創(chuàng)作內容的足夠自信。“無論市場如何變化,要取勝還得靠內容。”劉正東說,團隊也在討論,希望未來做出的作品,能夠關注當下,帶給觀眾某種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