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名不幸的失蹤兒童艾坦、亞當和安伯以生命為代價,徹底改變了美國對待解決兒童失蹤問題的態(tài)度。從最初的“牛奶盒尋人活動”開始,緊接著“亞當代碼”失蹤兒童警報系統(tǒng)(Code Adam)的誕生,再到后來“安伯警報”失蹤兒童信息系統(tǒng)(Ambe)的建立,無一不表明美國對失蹤兒童問題的重視,其影響之深遠,可以從一組數(shù)字中看出:1990年時,全美只有62%的失蹤兒童可以被找回,而如今,這一比例已經變?yōu)?7.7%。
艾坦、亞當和安伯失蹤事件回顧
牛奶盒尋人活動
1979年5月25日,6歲的艾坦(Etan Patz)第一次獨自出門上學,自此失蹤。隨后,艾坦的照片被刊登在覆蓋全國的尋人海報,甚至時代廣場的廣告牌上。與此同時,這張照片也被印上了牛奶盒的側面進入千家萬戶,這就是為期十年“牛奶盒尋人活動”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美1800家獨立經營的牛奶廠中有多達700家參與了“牛奶盒尋人活動”。
“亞當代碼”失蹤兒童警報系統(tǒng)(Code Adam)
1981年,6歲小男孩亞當在百貨商場玩游戲時失蹤。盡管父母把尋人啟事貼滿全城,但在16天后,漁民在灌溉渠內打撈上來了亞當?shù)念^顱。在亞當父母和全社會的推動下,以亞當命名的“亞當代碼”失蹤兒童警報系統(tǒng)于1994年在沃爾瑪超市啟用。此后,這一系統(tǒng)被美眾多超市、游樂園、商場、醫(yī)院、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采用。當有訪客報告孩子失蹤后,店方必須立即獲取對孩子的詳細描述信息,海報張貼或廣播,同時將建筑物所有出口封閉并實施監(jiān)控。如果10分鐘內不能找到孩子,必須立即通知執(zhí)法部門。
“安伯警報”失蹤兒童信息系統(tǒng)(Ambe)
1996年1月13日,阿靈頓市,9歲的小女孩安伯·海格瑪(Amber Hagerman)在家附近騎自行車,8分鐘后就消失了。4天后,安伯的尸體在幾英里外的一條小溪邊被發(fā)現(xiàn)。隨后,以安伯命名的“安伯警報”失蹤兒童信息系統(tǒng)(Ambe)正式建立。該系統(tǒng)由執(zhí)法機構、廣播電視、無線通訊、網絡公司、交通運輸機構合作組成。當綁架兒童案發(fā)生后,該系統(tǒng)通過電視、廣播、手機、電子郵件、路邊電子告示牌等現(xiàn)代訊息傳播方式,告知整個社區(qū)綁架案的詳細信息,發(fā)動民眾協(xié)助提供破案線索,使民眾成為破案的眼睛和耳朵,最終達成找回孩子的目的。
如果說“Code Adam”解決了兒童在公共場合失蹤的問題,那么“Amber系統(tǒng)”則徹底將失蹤兒童和嫌疑犯置于民眾的海洋中。1996 年以來,通過Amber系統(tǒng),已經成功尋回或解救了602名失蹤兒童。而作為“Amber系統(tǒng)”信息的傳播方式之一,LED戶外顯示屏以高清、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等諸多優(yōu)勢作為終端顯示設備被廣泛使用。
作為LED應用領域杰出公司,艾比森最近新推出了一款省電的戶外廣告屏產品X16,其平均功耗僅為133w/㎡,比傳統(tǒng)箱體功耗降低50%以上。有客戶曾計算過300平米X16,5年能省128萬,是一款門為省電而精心設計戶外顯示屏產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