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:在舞美行業(yè)有一個慣例,那就是將舞美、服裝制作等項目外包出去。然而現在這種慣例逐漸被打破,不久前中央歌劇院演出的瓦格納歌劇《女武神》卻一反常態(tài),所有舞美、服裝都由劇院自己動手完成。或許行業(yè)外的人會對這種打破慣例的做法不以為然,可只有圈內人才知道,這其中藏著多少無奈。隨著國內舞臺演出越來越豪華,舞美成本在演出總成本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,舞美公司的報價也越來越高,兩者之間更是形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。
早在今年三月份,人民日報就發(fā)表了一篇文章批晚會奢靡,一臺晚會整個燈光、舞美、制作等就需要話費上億人民幣。2012年,十八大召開,開始吹起一股“沒有橫幅、取消迎送,杜絕鋪張、厲行節(jié)儉”清風, 反對浪費,已成為全國共識。但在社會生活中,隱性浪費依舊難以杜絕。今年兩會上,不少晚會的舞臺美術浪費現象,便遭到部分代表委員“拍磚”。
本期獨家報道,編者調閱大量資料,實地走訪,追蹤舞美為什么這么貴?這其中存在多少浪費甚至貓膩?深層根源在哪里?以期給行業(yè)人士些許參考。
高昂舞美,占成本七成
編者從一些業(yè)內人士得知:目前國內的演出市場,大型晚會動輒就要花費5000萬元以上,在經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,一臺晚會可能會花費上億元甚至幾個億。而這些晚會的舞美投入能占到總投入的一半,甚至七成。如今的晚會越來越追求感官刺激、技術崇拜。燈光越多越好,LED顯示屏幕動輒就要上千盞燈,甚至連樓梯都鋪滿LED。技術是越先進越好,LED技術、全息技術、增強現實技術……音響可以再利用,一些服裝、道具、燈光還可以勉強回收,但為舞臺量身定做的燈光、道具,特別是多媒體都成了一次性用品,更不要說像舞臺搭建等硬景部分,根本不能重復利用,造成了極大浪費。難怪,有人用“舞臺裝修隊”形容舞美設計。資深策劃人任衛(wèi)新也坦言,在一次性晚會中,舞美浪費問題尤為嚴重。
缺乏監(jiān)管,價格隨意報
舞美大打多媒體、高科技的旗號,實際上創(chuàng)作成分很少,技術標準也很少。晚會的布景搭景、服裝、道具等舞美部分成為內行人的生財之道,這已成為業(yè)內公認的潛規(guī)則。一臺晚會的組織基本構成是:創(chuàng)作組,制作組,演出組,宣傳組。正常演出投資情況下,不同演出有不同分配模式,但基本上是三等分:主創(chuàng)費用占30%,各種演員花銷占30%,舞美占30%。但是,實際演出中舞美經常超支,很多支出成了“返點”的費用。據知情人士透露,一些一次性的文藝活動,尤其是政府投資的超大型文藝活動,規(guī)模越大,水分越多。
國外?奢華舞美早已“Out”
諸如像這種過度奢華的舞美制作,在國外舞臺早已不再流行。2010年莫斯科大劇院訪華,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歌劇《葉普蓋尼·奧涅金》,歌劇評論家蔣力對其舞美制作印象深刻:“舞臺上就一張長長的桌子,演員們圍著桌子演,精彩至極!”反觀國內舞臺,類似這樣簡約風格的作品卻少之又少。不過在業(yè)內人士看來,導致出現這種舞臺“豪華裝修”的原因,并不僅僅是藝術理念的問題。
|